过去几年里,没有哪部电影比《风林火山》更神秘了。它拍摄于2017年,每逢岁末年初总会出现在“期待片单”的盘点中,却迟迟不见踪迹,其间还不断曝出过预算超支、主创失和、项目停摆等传闻。直到今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它才始露真容,然后终于在这个国庆档得见众生。
但它来得或许太晚了。曾经的期待未能转化为惊喜,电影节口碑崩盘反而成了一场事先张扬的失败,而公映预售排名垫底,则似乎更加预示着落寞收场的可能。尽管导演麦浚龙一直坚信自己的作品经得起时间考验,可惜看起来时间并没有给他一个肯定的回应。
史诗的野心
仅从剧情看,《风林火山》其实不算复杂。
金城武饰演的贩毒集团继承者,为了洗白上岸,策划了一场庞大的清除计划,一切与家族有过犯罪联系的人都将被收买或者杀掉,其中也包括古天乐饰演的杀手、刘青云饰演的黑警,以及杜德伟饰演的哥哥。梁家辉则是处于对面一方的角色,在旁观了一众反派的相互厮杀后,扣动了射向金城武的最终一枪。
《风林火山》海报
在香港电影的图谱中,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和题材,过往的许多作品,早已为如何呈现悬念迭起的阴谋较量和紧张刺激的警匪对决探索出了丰富经验。然而对《风林火山》而言,它无意于只是讲述一个快意故事。
这当然源自导演麦浚龙的意志。他说过,《风林火山》是有别于一贯“以故事作主轴”的电影,比起对峙与冲突发生碰撞的一刻,自己更看重未碰撞之前的张力。为此,他光是剧本就琢磨了五年。
麦浚龙从来都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导演。他出身名门,父亲是电讯大亨,妥妥的富二代。他出过唱片、当过演员、做过潮牌,没有一样为生计而谋,皆是兴之所至的挥洒。他中意的只有创作这件事本身,音乐也好,设计也罢,不过媒介的区别,电影亦然。
其电影创作的第一个作品便不拘束缚:2010年,他自编自演了《复仇者之死》,得到的评价是“以为是破案片,其实是复仇剧;以为是烂片,其实是神作;以为要迎来光明,结果黑到底”,足见风格之独特。等到2013年首执导筒,他又拿出一部《僵尸》,在诡谲的恐怖皮囊下演奏了一曲沉重的人生悲歌。
一定程度上,《风林火山》与两部前作颇为相似。它们都有类型片的骨架,却填充着文艺形态的血肉,在看似游离的缝隙之中撕开更多表达空间,转而获得了反类型的效果,构成一种形式感十足又充满复意的另类气质。
甚至在美学追求上,它们也有着偏执的延续,所有影像都是冷色调的,近乎只有黑白,阴郁而冷酷。在麦浚龙看来,万紫千红的世界里只有这两个颜色至纯至粹,没有丝毫夺目的元素,反倒最易聚焦、最具力量。
唯一的不同在于,《复仇者之死》和《僵尸》更像投石问路的试水之作,即使个性,却不乏谨慎。到了《风林火山》,麦浚龙的信心和野心则明显膨胀,他要拍一部属于自己的史诗,一部同时触及欲望、执念、宿命与历史的鸿篇巨制。
过时的叹息
想法的诞生,始于一个夜晚。
2013年,麦浚龙带着《僵尸》到威尼斯展映。因为时差,他经常睡不着,总会站到窗口向外眺望。他发现这座意大利水城的晚上完全不同于香港,这里没有通宵达旦的街灯,只是一片静谧的暗影。一个念头就这样浮现出来了:在被霓虹点亮的夜里,那些醒着的人们有着怎样的秘事?
Sons of the Neon Night,这是《风林火山》最初的名字。从复数的格式可以窥见,麦浚龙一开始想描绘的就是一幅众生相。如今的成片也的确如此,不仅每个主角有着隐微前史,就连一些配角都影影绰绰地流露出蛛丝马迹的人物经历。
只是庞杂的伏笔无法在两个小时里全然展开,相反显得破碎、冗滞,更挤占了许多必要的铺陈空间,随之使整个叙述都陷于某种支离与莫名的状态。据说这些缺失的空白在原本定剪的一个版本里是有所呈现的,但六个小时的时长已经溢出一部电影的边界,于是只好做了舍弃处理。
显然,过于泛滥的表达在故事真正拼接的一刻失控了。而这种失控也导致了成片的一再延宕,从而引发出又一个更致命的问题——失效。
当漫天飞雪降落在北纬22°的地表,《风林火山》无疑是有着寓言的企图的。而通过影片设定的时间背景、几个人物的去向选择以及尾声部分梁家辉对高圆圆讲出的台词来看,这则寓言的所指并不陌生。它是逝去的一段岁月,是旧日的焦虑与迷茫,是切实存在过的一种集体情绪。甚至就在麦浚龙开机的前一年,导演杜琪峰监制的一部电影也做过近似的表达,被视为当年港产片的最佳。
然而不是所有寓言都意味深长。时代会变,世事会改,有些诉说与感怀只是一时的块垒。假使早些年上映,《风林火山》的弦外之音或许还可以回荡起一丝波澜,如今则不过一声过时的叹息,虽然深沉,却不免老迈,叩不动当下的心扉。
从这个意义上讲,姗姗来迟的《风林火山》就像一块陈年的琥珀。它的确不属于2025年,因此或许注定难以在2025年的银幕上散发出本来该有的一点光彩。
暂无数据